舞阳钢铁现货部

千亿富豪许家印:当年为何放弃舞钢车间主任南下广东?



许家印,这个时代所造就的人


他可以被看成是中国30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

也可以归结入同一时代企业家的拼搏路径

小时候,有位算命先生曾给许家印看相:孩子,你将来是要端金碗的啊!

许家印今天确实捧了个金碗——恒大地产。至2016年第三季度,恒大首次以2805.8亿元的累计销售金额赶超万科的2629亿元,终于成为国内销售量最大的房企。这家1997年才正式运营的房地产公司,在近二十年时间里,从单盘草创快速蹿升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巨头。

直到现在,恒大实行的还是“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”,即公司运营中的重大事项都由集团进行统一管理,有人把这种模式戏称为“中央集权”。它非常适用于扩张性战略,保证了“精品模式”能快速复制到全国。举个例子,如果今天凭空突然来了一个地产项目,恒大可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,组建一个工种齐全的队伍立即操作。这种垂直化管理,保证了恒大全国化扩张中不走弯路、规避风险、节省成本和标准化运营,当然也保证了许家印的绝对权威。

许家印制定出了高达6000多条的规章制度和产业流程,甚至员工的伙食、接送、住宿等,恒大也会建立一个个硬性标准去衡量。但这恰恰是他的特点,追求完美和规模,又不放弃细节。恒大的一位合作伙伴曾说:“在中国的公司中,没有一家的执行能力能超过恒大。”

改革,国有企业,上世纪80年代,炼钢,知识青年、工人阶级……这些混杂甚至是充满内在张力的因素,给许家印随后的生涯涂抹上了某种一以贯之的底色。许家印的管理风格、铁腕风格以及狂热的营销方式,也可以从他的舞钢生涯中寻觅到基因。 



(许家印河南老宅里的老相片)

早年吃长毛的窝头

许家印走的是一条穷孩子的奋斗之路。1958年,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,他的父亲16岁参军入党,做过抗日部队骑兵连的连长,负伤后回家在村子里当仓库保管员,负责拿钥匙、记工分,性格耿直、认真。许家印还不到1岁,母亲得了败血症,匆匆撒手而去,许家印从此成了“半个孤儿”

照看许家印长大的是奶奶。许家连续多代单传,奶奶非常疼爱幼年丧母的许家印。许家正房的北面墙壁上,至今仍挂着一幅奶奶的肖像,这是少年许家印无师自通,用“方格法”按照比例一格格地画出来的。初中时学校曾带学生去了一次县城,许家印看到了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。

高中毕业后,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农村工种,下地锄田,开拖拉机,甚至在生产队里挖大粪。

“我的小学在没有窗的茅草房中读完,6年里,我都是蹲在一个泥台子上听课并完成作业。高中住校时睡的是大通铺,每人墙上挂个竹筐,一年四季,里面的窝头是我全部的粮食。冬天可以吃一周,夏天只能吃三天,就这样还是要长毛的。没关系,洗洗就可以吃了。”许家印对年少时艰苦的岁月至今记忆犹新。

不过,这段生活经历给了他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成功动力。“我的童年的确异常贫困,但这些经历给我更多的是帮助,让我形成今天特别勤奋、严谨、坚韧的性格。”1977年恢复高考后,许家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钢铁学院(现武汉科技大学)冶金系。在人口达1000万的周口市,他的成绩位列前三。  

大学时代的许家印常穿着一套黄军装,晚上洗,白天接着穿。“就算是一套旧衣服,也总是干干净净的。”家贫的许家印能读完大学,全靠学校当时提供的助学金。“我们这代人感激党和国家,是发自内心的。高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,国家助学金又支持着我们读完大学。”许家印说。 

他当了4年的卫生委员,这实际上是个“求人”的活儿。到了大扫除的时候,他总扛着个大扫帚,朝着男女宿舍楼大喊:“打扫卫生啦!都快下来啦!”有时候男生下来,女生不太愿意下来,许家印就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去找。“许家印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从那时候就开始成长,这也让他人情更练达。”他的大学老师孟宪昆说。 

许家印当时唯一的奢侈,就是吃一毛钱一碗的热干面。直到他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,他最喜欢的夜宵,10顿里有5顿还是热干面。 



舞钢新来个年轻人

1982年,许家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工作。他走了一条大多数知识分子当年所走的路:毕业分配后,满怀抱负地在一线工作岗位埋头苦干。在舞钢的10年,他从技术员做起,由于年轻有为,很快就得到重用,随后便晋升为车间主任,并获得冶金部颁发的高级经济师职称。

河南中部小城舞钢市,原为舞阳县一部分,1990年10月改设为舞钢市。因舞阳钢铁公司(下称“舞钢公司” )而得名,这是一个在中国曾经很光荣的城市组成方式,一个企业,就是一个城市。而在舞钢公司的生活区,但凡上了年纪的人,对“许家印”这个名字都不陌生。提到许家印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:“这人厉害!”

1970年,因要满足国防工业宽厚钢板的急需,当时的中国冶金工业部投资建设舞钢公司,1978年正式投产。投产之初,管理及技术人才缺乏。而许家印作为第一个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,被委以重任,担任公司轧钢厂下属热处理车间的主任陆岳璋助理,热处理车间有300多人。热处理车间隶属于轧钢厂,是生产必需的一道工艺。没有热处理车间的工艺,钢板(产品)无法成型。热处理车间是全厂最大的车间。

当时的舞钢,和其他国企一样,都存在着种种弊病,人浮于事,没有动力,毫无效率可言。在这样一种氛围里,许家印气质格外异样。“不像有些世故的人故作热情、装腔作势,他说话不啰嗦,干练,也很沉稳。”原舞阳钢铁公司管理人员王芳这样评价许家印。当年王芳负责企业各单位合理化建议的搜集整理,许家印提的合理化建议是全公司中最多的,至今仍令王芳印象深刻。

上班两个月后,许家印制定出“生产管理300条”,企图将管理制度固定下来,最有趣的当属“150度考核法”了。一个细节可见用力之深:当时很多值夜班的工人爱打盹,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。无奈之下,许家印提出一个考核办法:当值班人员身体打开的幅度超过150度时,便定性为上班睡觉,要罚款。许家印一炮打响,被人评价为“点子多”、“会管理”。 



许家印(右一)在舞阳钢铁厂的工作照

车间里的“小皇帝”

进厂第二年,许家印的职位从技术员升到了车间主任,他在管理方面的潜质开始慢慢呈现。“我们把热处理和厚板这两块组建了一个调度中心,这个是许家印自己操作的,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和组织生产,保证合同100%完成。”陆岳璋说,1987年冶金工业部颁发给舞钢公司23项奖,许家印自己一个人就占了6项。

据陆岳璋介绍,实际上他与许家印参与的远远不止6项,“因为所有的重要产品都要通过热处理车间,当时讲究谦让,不好意思再多拿奖励了。”

短短几年里,许家印成就了舞钢最有活力的车间,他自己也获得了一个外号“小皇帝”。这个外号,包含着许家印在这个300多人大车间中的权威:技术上过硬,管理上言出必行,又善于处理跟下属的关系。

在鞍钢实习期间,许家印硬是把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、规程,全部“偷”了回来,全部手抄,数量惊人。陆岳璋惊奇地发现,能搞到这些规程,是因为许家印跟那些老师傅混熟了,关系非常好。这让他不得不感叹:“许家印你真有本事,我的面子就没那么大。”青年许家印的交游能力,可见一斑。

当时的一些细节,也展现了他“聪明”一面。比如他在车间做了个“热处理大院”,有人戏称“许家大院”,其中的休息室、会议室,包括里面的桌子、椅子,都是用废弃的钢材制成的!车间里没有洗澡房,许家印就用厚钢板焊了一个洗澡房,有人开玩笑说:“这澡堂子,连机关枪都打不进去,防弹的!”

如此年代如此做法,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。

即便是在舞钢岁月里,许家印就有了宣传企业的意识。由于热处理车间工作突出,外单位需要观摩学习,许家印便拍摄了一个《热处理在前进》的专题片,反映热处理的生产人员的工作状况。这个专题片在1989年制作完成,曾在舞钢电视台反复播放,宣传意识还是很超前的。后来的恒大地产每开大盘,总喜欢请成龙、范冰冰、谢霆锋等明星助阵,也正是许家印这种造势思维的延续。

许家印任热处理车间主任7年,热处理车间成为舞钢最有活力的一个车间,舞钢后来施行的许多管理制度也都是他的首创。而后来恒大集团硬朗的管理风格,均滥觞于许家印担任车间主任期间的管理实践。



宁当鸡头不做凤尾

不得不提的是,许家印也正是在舞钢工作期间认识了其太太,两人生活非常简朴。而许的岳父岳母当时已退休,就搬过来与他们同住。作为有实权的车间主任,许家印可以给他们安排个轻松的岗位,既能打发时间又能白拿薪水,但“两老人整天在家织毛衣”。

舞钢时期的许家印,工作节奏像个“机器”。用他自己的话说“10年来从未休息过一天”:每天7点从家出门,7点半到车间,转一圈全部的生产工艺,8点整参加安全会。下午4点,参加上面的会,监督生产流程。周末加班,春节也要值班。

这时的许家印,也萌发了一些与当时体制并不合拍的商业意识。比如,有的合作单位买了公司的钢板以后,没有设备切割,他的车间就帮对方切割一下,挣点小钱,给员工换点福利。为了避嫌,他自己从来不拿。

不过,这可能也会惹人不高兴。比如一年春节,热处理车间每个员工都分到了200斤大米,厂里就有领导不高兴了,批评他“你怎么老给员工分大米”?许家印心里却想:我有什么错呢?给员工点福利啊。他后来才明白,只有我这个小团体的福利好了,那整个厂子怎么办?领导的面子又往哪里放?

“那个时代,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锋芒毕露。作为一个国有单位,走在前头的,领导肯定是喜欢的。相邻车间的有赞赏的,当然也有不赞赏的,毕竟那个年代体制没那么活。”他的老同事张军说,许家印确实算个强势人物,如果他做厂长,做起改革也肯定不会默默无闻。

许家印在舞钢待了整整10年,后来整个恒大地产的管理模式,有很多都是在这里开始发酵。一般企业发展过快,管理会滞后,比如之前的地产“恐龙”顺驰就倒在糟糕的管理上,但恒大在他的强势把控下,似乎并无其虞。

“他到哪儿,都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人。”张军评价许家印时,曾用了这样一句话。到了舞钢生涯的后期,许家印已经感觉发展空间越来越少,除非满足于这个“鸡头”的位置,否则他势必要离开。许家印后来对身边人还透露了一个个人原因:在他的潜意识里,一直觉得舞钢不过是自己走出了小山沟以后,又走入的另一个大山沟罢了,“四面都是山,一直有离开闯荡的想法。

面壁十年图破壁,他真的该走了。从此,中原少了一个果敢精干的国企厂长,却成就了一个搅动中国地产乃至“中国足球”的许家印。

据统计,1992年邓小平南巡当年,至少有10万干部下海经商。这些精英有知识,有行业背景,有社会关系,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创者、实践者,假以命运眷顾,他们当中大批人将成为行业的领头羊。许家印成功的故事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最好的注脚。

张军说,许家印南下广东的头几年也不是很顺利,刚去一年左右还曾回来过一次。但最终,他坚持住了。


评论